轉載自《如何做一個快樂的修行人》 by 大願法師
恩田的故事
第一種福田是恩田。父母是恩田,父母對我們的恩德最大,所以父母是我們的福田。如果有一個人不孝順父母,那他就算有福報都很快會消散,所以孝順父母可以令我們增長福報,這些是種福報的種子。
這個世間父母對我們的恩德最大。兒女很小的時候,父母無條件地照顧他們,一心為著兒女健康地成長,而且好吃的東西自己都舍不得吃,都留下來給兒女吃。一切都為了兒女,無條件地奉獻,所以對我們的恩德是最大的。
要有一個孝順父母的心,這是做人的基礎,是學佛的基礎,是得到福報的源泉。
以前有個人他的家裡很困難,後來他的母親年紀很大了,做不了什麼事,又整天生病。他覺得很麻煩,是一種負擔。
有一天,他就背著他的母親走到一個深山裡面去,一邊走一邊就聽到他的母親在後面折斷樹枝。他心裡就起心動念了,他就想:“母親是不是想折斷這些樹枝會記得回家的路呢?”
他不出聲就拼命地走。走到很遠、很深的山裡面,一路上都聽到他母親在後面啪、啪、啪地折斷樹枝。
然後他就忍不住了,對他母親說:“母親,你不要折斷樹枝了,現在已經走了很遠很遠了,就算你自己知道回去的路,你都沒這個精神,回不去了。”
他母親怎樣回答他呢?
她說:“不是的。兒子,你搞錯了。我不是為了自己回去而增加你的負擔,我是怕你走得太遠、走得太深,我怕你迷路不認識路回去,我是沒什麼所謂的。”
可見在任何情況之下,父母對兒女的關心都是最深、最慈悲的,所以要孝順父母。
觀世音菩薩的靈感故事就有講過,有一個人發心去朝拜南海普陀山,他去到潮音洞的時候,就聽到很多人說:“在潮音洞念南無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,可以見到觀世音菩薩的真身現出來給他看。”所以他很歡喜,就虔誠地在那裡念幾個小時。想求見觀世音菩薩的真身現出來給他看,但是沒見到。他很失望,就想著回家。
剛剛走出來就見到一位老人家,問他:
“你從哪裡來?你來這裡做什麼?”
這個人就回答,我是從哪裡哪裡來,我來這裡是想見觀世音菩薩的真身。
老人家就回答他:“你想見觀世音菩薩的真身很簡單的。你快點回家去,就會見到一個人披著一件棉衣,反穿一雙鞋子,左邊的鞋子穿在右腳上,那個人就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。”
他聽到之後就很快趕回家去,回到家的時候已經是半夜三更了,他就敲門。他媽聽到兒子回家很歡喜,馬上衝出來。他一看,因為他媽很心急,想為兒子開門,所以棉衣都沒有穿好就披著,一雙鞋子都穿反了。所以他就明白,其實當時那個老人家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來點化他。
孝順父母就好像當菩薩那樣地孝順和恭敬,這樣可以增加自己的福報。
如何孝順父母
怎樣孝順父母呢?
首先讓父母的生活條件好一點。
然後對父母的態度要非常的好。不可以說,“哎,這個老人家啰啰嗦嗦。”這樣雖然你給父母的生活條件好,但是你的態度不好都是有業障的。
第三種報恩就是大孝中的大孝,最好的孝順。如果父母是信佛的要鼓勵他們好好地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;如果父母不信佛,要多一點善巧方便來引導他們了解佛法、相信佛法。不要把時間浪費在打麻將,或者其他事情上。這樣子令父母超出生死輪回,才是真正的最大的孝順。
所以我們要知恩、報恩,要知道父母親的恩德,這樣來報恩,有這種知恩報恩的思想就可以增加自己的福報。這樣做人就比較順利。有一張報紙上面刊登著,李嘉誠有時很大的生意都不去做,如果他媽媽病了,寧願在醫院守在他媽媽的床邊。這其實都是增加自己福報的方法。
所以要由基礎開始修。
如果有一些人覺得經常同父母見面的,所以沒有恭敬心。見到佛陀就頂禮,見到父母是不是頂禮呢?當然不一定是表面形式上的頂禮。但是心中有沒有一種恭敬的心?
而且還時常見到父母的缺點。如果你連父母都是經常見到缺點,那就是你自己的業障。應該有一種知恩報恩的思想,無條件地來報答父母,或者父母有其他的缺點也好,錯誤也好,應該非常善巧方便來幫他,引導他,不可以指責他,或者罵他,這樣非常的錯誤。
有時候我們見到他們的過失,不一定是他們的過失,往往是你自己的習氣。比方來說,你是一個牙醫,如果看見一個人開口笑,你首先最關心的是看他的牙齒是不是蛀牙,是不是?你不會關心其他的。因為是你自己內在的習氣,所以很自然見到別人的缺點。再比方來說,你是一個賣皮鞋的,同樣一見面首先一眼看下去,看他穿什麼皮鞋。是自己的習氣。賣時裝的,一眼看下去,噢,他穿的衣服是多少錢。
你見到別人的缺點,有時候不一定是別人的缺點,往往是你自己內在的習氣,是你自己的缺點。所以真正的修行人是不應該見到眾生的缺點。如果你連父母都是經常見到缺點,那你真是沒福報。這些是最基礎的,我們怎樣在福田中間去種種子。希望大家在這個恩田中間,對我們恩德最大的福田中間下種子。這樣我們做事很順利,很快有福報,好過你天天有口無心念《藥師經》。
大家真的了解《藥師經》嗎?不了解。就只是懂得口念,以為念一遍就會怎樣怎樣了,就會得到什麼了。要了解,你念了要有自己的行動,這樣才是真正地念《藥師經》。
《六祖壇經》上面說:“心迷法華轉,心悟轉法華。”如果你心迷的時候就被這個經所轉了,就被她控制了。如果你心覺悟的話,你懂得按照這個經上面佛陀教我們的智慧去做,才是真正地叫做誦經。
否則你口念心不了解,不知道行動,這就是口是心非地去念。你口是心非地念,之後沒什麼感應,反而指責好像《藥師經》都不靈,好像藥師法都沒有什麼感應。其實你搞錯了,是你自己不懂得去修,不了解《藥師經》是講什麼,不懂得去行動。所以我們要如法修學。一定要了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