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雖多聞,而增上慢;由增上慢,覆蔽心故,自是非他,嫌謗正法,為魔伴黨。
有些人學問好,尤其是學佛的人,研究過經律論,也了解佛經,成就了什麼呢?成就了一個很嚴重的錯誤--增上慢。一切眾生,不僅僅是人,所有一切生命的貪、嗔、痴、慢、疑都是與生俱來的。貪、嗔、痴,大家都聽得很多了。慢,慢是什麼呢?慢就是我,我們常聽見別人講口頭禪,或聽到街上發脾氣的人罵一句'格老子',這句'格老子'就是我慢。世界上沒有一個人不覺得自己了不起,即使是一個絕對自卑的人,也會覺得自己了不起。有自卑的人都是非常傲慢,為什麼傲慢?因為把自我看得很重要,很在乎自己,但是又比不上人家。自卑與自傲其實是一體的兩面,同樣一個東西。一個人既無自卑感,也不會傲慢,那是非常平實自在。
中國文化里莊子有一個比喻傲慢的典故:'螳螂當車',他說螳螂發起脾氣來,舉起兩隻細長的手臂,想把車子擋住,不讓車子過,結果可想而知,不但被壓扁,連漿都出來了。莊子這句話是比喻人'自不量力',超過自己能力、智慧範圍的事非做不可,螳螂當時怎麼會有那麼大的勇氣,想用兩隻手臂去擋車了?就是因為'我慢'。一般人常說:'格老子,我不在乎! '你不在乎就變成肉醬啦!
眾生的我慢與生俱來,一個人如果能去掉慢心,那就快要修到'無我'了!從心理學的觀點可以看出,我慢特別高的人,所做的事情都古里古怪,由於傲慢的變態心理,在某一方面就顯現出來了。一個怕羞的小孩,看到人就躲,是不是窩囊?根本不是,他表面上怕羞,內心卻非常傲慢。
還有疑,多疑,對任何事、任何人,尤其對修持信不過。貪嗔癡慢疑是眾生的劣根性,不容易去掉。慢與疑包含在貪嗔癡中,痴是沒有智慧。在修持上慢與疑比較容易看到,比較容易了解,因此通常只提貪嗔癡,比較少提及慢、疑。佛在經典中告訴我們,學問越好,所知障越多,修道證道越難,他生來世的果報,永遠是一個思想家、一個學者,不能證果。不但大乘菩薩果位證不到,小乘的果位也不可能。
你們常掛在嘴邊的'外道、外道',外道並不是你們所想像的其他宗教,或是邪魔歪道,外到哪裡去啊?凡是心外求法都是外道,有學問,有思想,能言善辨,講理頭頭是道,叫他拿身心來證明,一無所能,因思想、念頭靜不下來,不能專一,不能定。所以學問越好,越容易產生增上慢,自己把自己的本心本性蓋住了,自是非他,自己認為自己的觀念才是對的,別人不對。
我們對我慢已有了了解,再看什麼叫增上慢?增上慢是人本來只有慢心,因某種原因又把慢心的作用發揮得更淋漓盡致。譬如學問好、多聞的人,最容易產生增上慢。豈止學問,一切人在任何方面有些成就,更高更上的慢心必然隨之增加。像聰明人本來就自以為了不起,聰明人若再加上學識、經驗,如果走上壞路子,就是古人所說的:'學足以濟其奸',不學還好,有了學問更助長其作惡。
中國歷史上的奸臣,都是人才,都是學識一流的人才,像眾人皆知的秦檜,學問之好,頭腦之聰明,在一人之下,萬人之上,可以一手遮天,矇騙上面的人,其本事之大,可想而知。一個部下,能把高明的老闆瞞住,看不到下面的事情,那絕非普通人所能做到。這些人往往都是'多聞之士',學佛最容易犯這個毛病。
所以,大乘菩薩道的大戒第一條就是'自讚毀他',大乘菩薩道首先要學習的是真正的謙虛。
我常跟同學說,我看到學者就怕,看到文人就怕,看到藝術家就怕,看到能幹的人就怕,很多人看了就怕,怕什麼?自古以來,文人、學者、藝術家都犯了同一毛病:'文人相輕',看不起別人,文章是自己的好,兒子是自己的好,不過妻子是別人的好,是不是這樣?
談這些事實和道理,就在說明人根本上所犯的錯誤,就是慢心太重,自讚毀他,認為自己都是對的。我經常講,天地間的人,絕沒有自己承認自己犯錯的,都是別人不對。我坐計程車有個習慣,一上車就先說:'對不起?請你幫我開到某某地方。 '司機回頭看看我,一臉莫名其妙的表情,覺得你這個老頭真奇怪,怎麼說對不起?對我說:我從來沒見過你這樣的人。我說是啊!請你啊!麻煩你,勞駕你。最後我下車又對司機說:'謝謝你啊! '
任何人只要一犯錯,他心裡也明白,臉色立刻變紅,過了一會兒,自己再一想,馬上又找了很多理由支援自己,認為自己的對,錯的還是你。你看我們每個人是不是這樣?當然包括我在內。